类似的说法很多,如,中国的神秘崛起,中国非常奇怪的十年(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2007年3月7日文章,作者瑞士银行首席经济师乔纳森•安德森,《参考消息》2007年3月13日载)。
为此,有必要对过去那种主要由政府和精英设计和主导的改革进行改革,转向多数人参与式改革,即让多数人可以参与设计改革、论证改革和监督改革,并分享改革的成果 三是要尽可能形成激励多数人的制度。这些被规划、政策和改革强调的产业会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机遇6:国际产业链转移和全球产业重组。
对那些不损害任何人利益但有利于多数人利益的改革(即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改革)要优先推进。由于新一轮改革具有与过去改革不同的特点,预示着中国改革进入新阶段。建国后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即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要鼓励员工勇于探索和试验,对创新失败采取宽容和积极的态度。后者是指按部就班地进行日常管理,即进行程序化决策。
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追求创新对企业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在大起中,造成对资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需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这就必然引起大落。
九部委十五条是指2006年5月24日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2006年第1季度和上半年(第2季度累计),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0.3%和10.9%(见图2)。由于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延长,即经济波动态势的变化,就有可能在一轮10年左右的中程周期内,出现几次经济运行的偏热或偏冷,几次小峰或小谷。2006年第2季度单季与上年同期相比,经济增长率高达11.3%。
第二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是2005年上半年,重点是2005年3月到4月。然而,由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中,制约因素由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短缺转换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自然资源的制约包括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矿物资源和水资源等的制约。
1.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波动态势的变化。而现在,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已发生很大变化。此外,还带有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如企业行为的非法制化、非理性化等。美联储针对经济运行中几次出现的过热苗头,多次进行微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超长增长。
原文参考文献: [1] 刘国光等主编,2006:《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6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特别是遇到十一五规划开局(2006年)、党政领导班子换届(2007年、2008年)、举办奥运会(2008年)等一些推动因素,经济增长很容易趋向过热。3.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和经济增长制约因素的变化。原文来源:《经济学动态》(京)2006年第10期 第4-7页 进入 刘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
国际上也有这种在一轮周期中多次进行微调的先例。为什么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周期中,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都是一次性的,而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却呈现出多次性或多阶段性的特点呢? 二、以往周期中宏观调控是一次性的 在我国以往的经济周期中,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都是一次性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往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都是在经济增长已陷于全面过热而难以为继时,才不得不进行被动调整。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房地产业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又是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宏观调控所涉及的重点产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一个观望、认识、理解、消化的过程。
本文试对此特点及其政策含义进行一些分析。在1987年至1990年的周期中,对应着1989年至1990年的宏观调控。图3 美国GDP增长率波动曲线(1991~2005年) 在多次性微调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或评估宏观调控的效果就不像过去那样是使经济增长率大幅度地压缩下来,而是使经济增长率不冒顶,即不要突破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从我国目前国情看,大体为11%左右),从而使经济在适度高位平稳运行的时间尽量延长。总结中外历史上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中央政府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扩张,又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收缩,自己调控自己。一、本轮经济周期中三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 在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中(1991年至1999年),谷底年份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6%。
但是,就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和经济增长偏快而比较集中地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而言,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前四个经济周期中,都是一个周期对应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②国六条是指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
2002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率又分别为9.1%、10%、10.1%和10.2%。这一主动调控,由于见事快、动手早,防止了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避免了我国历史上多次因大起而导致大落的局面,由此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
[3] 刘树成,2004:《我国五次宏观调控比较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今年,2006年,预计经济增长率仍为10%略高。
而在目前体制环境下,这不是一次性的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就能万事大吉的,而要不断紧密跟踪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适度地多次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对象——地方政府,他们的一些经济行为也自主化、市场化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宏观调控的对象自主化、市场化了。图2 季度GDP增长率(累计)的波动曲线(1999年第4季度~2006年第2季度) 2.宏观调控的体制基础的变化。
因此就要针对一轮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和问题,适时、适度地多次进行相应的微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家齐步走。
主要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等问题,出台了国八条、新国八条、七部委八条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4] 刘树成主编,2006:《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1991年至1999年的周期中,对应着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的宏观调控(1997年至1999年是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再次出现偏快倾向。
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见图1)。一般说来,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过热或过冷,为熨平经济波动而不断进行的。大起大落的要害在于大起。宏观调控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大起大落,平抑经济波动,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及时地防止大起,也就是及时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或由局部过热转为全面过热。
在这种调整中,需要集中地、大力度地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较大幅度地收缩经济增幅,以迅速扭转过热局面,也因此呈现出峰谷落差明显、一个周期对应一次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的情况。如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1984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5.2%,1987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6%,1992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4.2%。
如美国GDP增长率在1991年3月至2001年3月,经历了长达120个月的超长增长注释: ①国八条是指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
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仍带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如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大干快上的扩张冲动而又缺乏必要的约束,一些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投资实际上只负盈不负亏的软预算约束等。1.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波动态势的变化。